
南北朝时期,当南朝的士大夫们只知峨冠博带,谈玄说道,或流连山水、享乐腐化,在政治、经济、技术上毫无进取之时,自然条件很差的北朝,人们却在努力经营,经济开始发展,文化也跟着发展起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其宏大规模,切合实用,开我国农业科学的先河,成为真正独创的文化瑰宝。这本书的出现,也反映了一种社会进步的思想,即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由于以贾思勰为代表的上层人物的重视和倡导,推动了我国北方农业生产发展,更兴起重视研究自然科学的风气。
《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此时北朝已经统一,“五胡乱华”的局面早已结束,由鲜卑族拓拔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已很强盛,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治改革,如实行“均田”(土地改革)、“租调制”(减免租税)等,使农民经营积极性高涨,自觉钻研农业技术,收成大幅度提高,社会也显得安定了。贾思勰显然意识到了这一变化的意义,他在《齐民要术》的《自序》里就说到,如果王公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人“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只晓得在物质享受上追求高水平,那么“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物质来之不易,你们得注意点,要逼得老百姓很穷,吃不饱肚皮,他们有理由作出“过甚”之行为也就是造反作乱!可见他是深思过农业生产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他告诫统治阶级“金玉贱,五谷贵”,农业基础不稳,齐民无术(老百姓没有农技知识),社会不会“太平”!
正因为作者有这一高明之见,这本书一直通行后世,1400年来并没有人(连那些儒家人物)敢轻视它。全书分为10卷,共92个篇目,正文约7万字,注释4万字,共11万字,在当时这是一部大著作了。内容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的栽培,经济林木育植,野生植物利用,家畜、家禽、蚕、鱼的饲养和保护,酿造、食品加工直至工具、日用生活品的制造多方面。正如作者自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制品),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现代农学家们有感于在那样遥远的古代就有如此完备的农业科学总论,说它是一部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不算过誉。
北方农业以“春多风旱”为主要威胁,因此防旱抗旱、讲究耕耘技术最要紧。对此《齐民要术》论证相当多,直到现在也依然有用3还提出防备晚霜冻的办法:“天雨初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时放火作熅,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这办法直到现在北方农民还在用。我们从这里还可以看到,5世纪时代北中国的农业气象似与现在差不多,而农民们抗旱防霜之苦已继续了多长的世代呵!
书内总结出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意义,他已整理当时的谷种(北方小米)达80多个品种,并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品质量、抗逆性等作了分类。可见我国古代农业实在是很成熟的呢!书中还记出许多品种的名字叫“奴子”、“都奴”、“乐婢”等,这显然是以培育者的名字命名的,这些带“奴”字的名字,可能是农民或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中的农奴的称谓。可见我国的古农业专家们,他们竟是地位十分卑下的呵!
在《种蒜》这一篇里,作者描述了由于“土地之异”,植物习性逐渐变态(也就是变异),因而进一步论述如何改变固有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方法,可通过人工选择、定向培育和人工杂交而取得。他当然还不可能对此做精深的生物科学说明,但显然不相信五谷蔬果是“神农”、“伏羲”或“后稷”等神人所创造的。
古代还有许多迷信讲究,如“忌口”、“吉日”播种,“天意”给收成作决定等等。贾思勰殷殷告诚:“不可委曲从之”,“以时及泽,为上策也”!
《齐民要术》介绍了那么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一切都好像作者亲自干过的一样,令人叹服。可想而知作者费了多么巨大的劳动。他在《自序》中说明:“采据经典,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是很费了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呢!他参考当时的古书(这些书以后大部都散佚了)就有150多种;也不知询问“老成”(老农)和自己实验该有多少项。书内列北方农谚多达30多条。
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农业是历史悠久而内容博深的,之所以后来长期停滞,完全因为我国特有的封建社会束缚而致。就是这位伟大的作者,史书也对他记载不详。我们现在只知道他是山东省益都县人,曾做过高阳郡太守,生长在5世纪末到6世纪初,他的书刊成问世可能已是他身后的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